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

[有的沒的]書法v.s文學

現在已是韓國時間凌晨四點了。不過,心裡有些話想說,總覺得不寫出來睡不著。

每次來總有某些部分在施工中的桃園機場,無論一二航廈。
(這是一航廈)
大前天早上從桃園機場一航廈通關、過隨身行李檢查後,


再度來到這條每次都因為快要趕不上登機而匆匆跑過的走廊。
桃機一航廈出境南北區廊道,由昇恆昌取得BOT後規劃經營。

正因為每次都是匆匆跑過,雖然一直知道有些做成類似毛筆字形的東西在牆上發光,但永遠都沒有時間和興致駐足欣賞。今天班機延誤,再加上正好有觀光客在拍照,終於逼得我不得不放慢腳步、仔細觀看。
《在旅行的路上》 - 節錄機場之歌
朱振南書於台北,方文山作詞
在旅行的路上,有些事我們慢慢講, 
有個熱情的地方,名字叫台灣, 
電音三太子快轉,神明微笑過場, 
媽祖的信仰,在你我心裡溫暖。

雲海圍繞阿里山,晨霧間透著光, 
幽靜日月潭,傳說誕生的故鄉。
在旅行的路上,有些事我們慢慢講。
有個熱情的地方名字叫台灣。

我們將腳步放慢,聊著天,在路上。
你行李裝滿,遠赴他鄉的夢想。
我用思念再醞釀,牢記你的模樣,揮揮手、再見。
祝你!旅途平安。

這不單單是書法。
呈現媒材變了(沒有墨色不寫紙張),把書法化為燈具:
有個熱情的地方,名字叫台灣
其實每個字都可被視為牆上的一盞壁燈,
共同照亮由檢查口通往各登機門的長廊。
而且篇幅巨大,已經屬於裝置藝術、公共藝術的領域。

可以預見拍照效果不會好,我遂懶得拍下全貌,想多看幾張照片的人可以先看其他網友拍的這個這個,或者以下影片(有配樂,勿嚇到):

我感慨的是什麼呢?
說得相當好聽,「書法家朱振南」,但這牆並不叫書法之牆啊!

它叫文學之牆。
什麼意思呢?也就是說,它的主角、它的靈魂,其實是方文山寫的歌詞;至於書法,大家就不用太認真了。
這首歌後來到底旋律有沒有寫出來呢?誰唱?
信不信由你,這面牆,第一是靠「方文山」三個字來吸引出國國人的目光,第二是靠歌詞裡的每個漢字的形態來吸引看懂漢字的出境外國人。沒有人被它的「書法」吸引。可憐。

侯吉諒先生有許多公諸媒體(各種媒體)的言論。我並不全都認同,但對於認同的部分總也不吝附議。現在來附議一下《書法的文學情調》:

「歷史上,最好的書法,通常都是最好的文學。很多古人的書法,常常看到題款有寄興、遣興、寄懷這樣的字眼,這是因為他們藉由書寫抒發一時的情感,記錄當下發生的事情,因而也累積成為文化的一部份。書法史的至尊之作〈蘭亭序〉,寫的是王羲之自己的文章,蘇東坡、黃山谷、米芾,這些書法大家最好的字,也都是寫他們自己的文學作品... 代表顏真卿書法最高成就的,不是氣勢磅礡的〈大唐中興頌〉、不是規矩嚴整的〈顏氏家廟碑〉,而是〈祭姪文稿〉,是一篇有許多刪改痕跡的草稿... 」

寫寫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勵志小語慈濟聖嚴... ,當然沒甚麼不好,但我真的深深感覺到,書法家還是要多讀書啊。最精彩的書法作品,內容都是書家的文學創作或私人書信;倘若真的有困難,至少也要在落款處表現一下自己的個性、發揮一下自己的文采、彰顯一下自己的特色?要不,就應驗了這句「書法離開了文字的意涵,就如同藝術只剩下技術。強調書法是視覺藝術,是只看外表而忽略了內在。

真的!視覺上的美感若拖離了文學上的美感,書法家也就不過是一台品質不穩、效率不彰的人肉印表機而已吧。

如果「文學之牆」牆上的內容是朱振南先生自己寫的,想想我將有多麼崇拜他!屆時,它到底要叫文學之牆、或者書法之牆,就都不會讓我掛懷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